别用B端产品思维来做大屏

DataViz

客户VS用户

买产品的不一定是用产品的,用产品的不一定是买产品的人,大屏产品就是面对这样的一群特殊客户。大屏属于B端产品的一种,他属于B端产品的部分属性同时也有些许差异。

找准关键的的人

传统的C端产品,即使我们要满足70%的用户需求,需要打动的也是成千上万人;常规的B端产品,我们只需要说服决策者,使用者,购买者,通常5人左右即可。大屏产品呢?根据我们的项目积累的数据,规模越小(相对来说)的客户需要决策的人越少,常规的决策者就是1个,往往就是金字塔尖的人物。这是不是和我们的政府机构极度类似?自上而下的需求推动起来越快。所以政府部门也是大屏产品的一大用户(30%以上)我们称之为G端客户。SuperB和G端用户基本就是我们的大屏产品用户。


怎么看to B和to C的区别?逻辑不同,竞争策略不同,造成投资策略也不同。

C端客户是冲动型消费,B端客户一定是理性消费。

To C市场,用户不一定理性,理念、设计等很多原因会打动用户,价格战也有用,所以某种应用有可能快速崛起;但to B不一样,客户是公司,一考虑预算,二考虑技术质量。如果你的服务技术质量过不了客户的门槛,成本再低客户也不会买单。所以to B你要非常了解to B的生态,理解游戏规则里有几个玩家,几个决定性要素。

设计思维VS商业思维VS战略思维

对于B端用户,特别是SuperB,我们应该以商业思维和他们进行对话。技术思维考虑的是怎样以最好的技术解决问题,商业思维考虑的是技术实现的周期,还有整合成本。很多纯技术背景的创始人会强调自己的技术特别好,可以把客户现在的基础设施替代掉,但现实情况是,大公司不可能把自己的系统都替代掉,而是需要你的新技术和它已有的系统能够并行或整合,而且整合成本要很低。另外,对于大屏客户来讲,稳定性比高效性更重要。他们宁可高效性90分,稳定性100分,也不要高效性100分,稳定性80分。稳定不出错是非常重要的。一个大屏,一年的真正的showtime就几次,这几次场景是万万不可出错的。

SuperB客户拥有上帝视角

显性价值VS隐性价值

B端产品说带来的价值是显性的:产品卖了多少钱,减少了多少成本,加快了多少效率,一言蔽之:降本增效。并且这样的结果是可以衡量可追溯的。

大屏产品呢?短期看是一个成本产品,因为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重构一个性的展示形态,对提高管理能力也不是短期可以看到的。坦白讲,大屏能够进行的管理/监控/任务分发等功能,常规的B端产品都可以做,那为什么企业还需要花大力气去购买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呢?

大屏带来的价值是隐性的

所谓隐性是因为我什么无法通过现有的一些方案和工具来追溯价值。简单讲几个场景。

发布会,以大屏为背景,各种新产品,新功能一数据的形式跃然屏上,聚焦着观众的注意力,在观众的心中打下深深的品牌烙印,提升品牌改感染力,或许就会促成下一个成交机会。

客户来访,站在大屏前就可以讲自己的历史/业务/优势等内容,辅以大屏的实施数据展示佐证,让来访客户不自禁产生认同感,或许就会影响到接下来的业务谈判。


数据的价值

B端客户的数据优势。现在讲数据的价值,说实话to C的数据虽然也有价值,但直接商业变现的效果并没有to B好。大数据里有个误区,其实数据的量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数据的质量。很多to C的数据虽然量大,但全是噪音,而在to B领域,都是特定行业、特定人群、高质量的数据,这些数据可以产生巨大的效能。

 

To B公司做品牌其实只需要针对特定领域,不需要让大众都知道,不需要把自己的slogan打得非常响。你只要拿下三个行业里最领先的公司,就是benchmark,demo做得好,就可以撬开很多公司的大门,所以to B的品牌是相对更加集中,更偏专业性的,可能发表的东西都是在专业期刊上。客户怎么选择呢?还是看行业内的声誉。在一个访谈中,她这样说。